原标题:大家丨他是科学界罕见的“四冠王”,他研发的技术至今仍是国外无法突破的难题
很多人都问我遇到哪些重大难题,哪些痛苦?我说每一步过来都是难题。你看准了目标,绝对莫轻易放过。
对火炮、坦克、导弹、鱼雷等这些火力打击武器来说,火炸药是决定它们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解决了第一个世界性难题——首创了不一样废弃火炸药的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火炸药有着严格的存储期限,处理掉过期的火炸药是各个军事大国每年的例行公务。
王泽山和团队解决了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这些原本需要出资处理的危险品可以转为民用,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简单来说,就是降低火炸药性能对环境和温度变化的敏感度,从而使武器装备的使用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火炸药在使用中受环境和温度影响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国际上,这样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正真获得很好的解决。
王泽山想到了一个前人从没想到的角度,在火炸药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物理设置。
王泽山:我又建立一个物理系统,就是物理和化学两个系统结合,你不是升高,我跟着负向降低,合在一起,就变成温度上升,它不变化,降低也不变化,加一个补偿系统,这样的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他的这一发明使得武器装备在极端天气环境下,性能指标优于国外。目前,低温度感度技术已大范围的应用于我国身管武器的型号研制与现役装备改造。
这次,他加强完善了发射装药技术,并由此建立了发射装药学,这成为了日后武器能源装药应用的理论基础,这一技术的核心是装药模块化。
等模块装药技术的发明,实现了我国火炮、坦克等身管武器的自动装填,提高了发射效率。这一技术也使我国的火炮射程提升了20%,变成全球上射程最远的火炮。
2016年,王泽山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罕见的国家科技奖“三冠王”。随着王泽山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已是名副其实的“四冠王”。
午餐时间,他总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即使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他也从不享受特殊待遇。
这天,我们采访结束时,已经错过了午饭时间。王院士拿着简单的工作餐,自己开车在细雨中离开了。
2015年9月3日,在备受瞩目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多种中大口径武器曾搭载着由王泽山团队参与研制的我国最先进的火力系统,驶过广场。
每次接到“大家”的选题,心里总是不能轻松。要把一位学术大师几十年的学术成就和人物魅力集中展现在23分钟的节目里,难度可想而之。幸运的是,每做一个选题,总是被人物本身某种特质而打动,如质朴,如坚韧,如赤诚,如专注。辗转反侧,到最后总仿佛有一丝光亮在指引。